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注意事项
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注意事项

  • 更新日期:2025-09-09      浏览次数:30
    •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精密分析仪器,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测量精度、仪器寿命及实验安全。以下从开机前、开机预热、测量过程、关机后、日常维护五个核心维度,梳理详细注意事项:

      一、开机前准备:排除环境与硬件隐患

      环境检查

      温度:需控制在 15~30℃(最佳 20~25℃),避免阳光直射、空调直吹或靠近热源(如电炉),温度剧烈波动会导致基线漂移。

      湿度:相对湿度≤ 75%,湿度过高易导致光学部件发霉、电路短路,建议潮湿环境搭配除湿机使用。

      清洁:仪器周围无粉尘、腐蚀性气体(如酸碱挥发物),样品室需提前擦拭干净(用无尘布蘸乙醇轻擦)。

      电源与配件检查

      电源:确认电压为 220V±10%(部分进口仪器需 110V,需提前核对),插头接触良好,接地可靠(避免漏电或电磁干扰)。

      光源:检查氘灯(紫外区,190~400nm)、钨灯(可见区,400~1100nm)是否过期(一般氘灯寿命 1000~2000h,钨灯 2000~3000h),外观无发黑、破裂。

      比色皿:

      材质区分:紫外区(≤400nm)必须用石英比色皿(玻璃会吸收紫外光),可见区(≥400nm)可选用玻璃或石英比色皿,严禁混用。

      状态检查:比色皿无裂痕、透光面(两面光滑面)无划痕、污渍,磨砂面(手握面)无破损。

      二、开机与预热:保障仪器稳定初始化

      开机顺序(严格遵循)

      先开启 仪器主机电源,等待仪器自检(屏幕显示 “Pass" 或无报错);

      自检通过后,打开配套软件(如 Shimadzu UVprobe、Thermo Insight),选择对应的光源(紫外 / 可见);

      严禁先开软件再开主机,避免软件无法识别仪器导致通讯故障。

      预热要求

      光源预热:氘灯需预热 20~30 分钟,钨灯需预热 10~15 分钟,确保光源强度稳定(预热不足会导致吸光度数据波动)。

      整机稳定:部分高精度仪器需整机预热 30 分钟以上(具体以说明书为准),预热期间不可打开样品室盖子,避免影响基线稳定性。

      三、测量过程:核心操作规范(影响数据准确性)

      比色皿使用:避免 “隐形误差"

      拿取方式:仅握磨砂面,严禁触碰透光面(指纹、油脂会吸收光,导致吸光度偏高),若不慎触碰,需用无尘纸蘸乙醇轻轻擦拭,再用纯水擦净并晾干。

      清洗与润洗:

      测量前:比色皿需用纯水清洗 3 次,再用待测样品溶液润洗 2~3 次(避免样品浓度被残留水稀释,导致数据偏低)。

      测量后:若样品为酸、碱、有机溶剂(如甲醇、乙醇),需立即用对应溶剂冲洗(酸 / 碱用大量水冲,有机溶剂用乙醇冲),再用纯水洗净,倒置晾干(避免残留腐蚀比色皿)。

      装液要求:液体体积需占比色皿 2/3~3/4(过少会导致光路未被覆盖,过多易溢出污染样品室),装液后需轻轻倒置摇匀(避免气泡),若有气泡需用针头挑破或静置至气泡消失(气泡会散射光,导致吸光度异常偏高)。

      空白校正:消除背景干扰

      空白溶液选择:需与样品 “基体一致"(如样品为水溶液 + 试剂,空白则为纯水 + 同等浓度试剂),不可直接用纯水做空白(会忽略试剂本身的吸光度)。

      校正操作:将空白比色皿放入样品室的 “参比位"(一般为第一个卡槽),样品比色皿放入 “测量位",点击软件 “空白校正" 或 “基线校正",待校正完成(吸光度显示 0.0000±0.0005)后再开始测量。

      注意:每更换一次波长,需重新进行空白校正(不同波长下,空白的吸光度可能不同)。

      样品测量:控制浓度与操作细节

      浓度范围:样品吸光度需控制在 0.2~0.8(部分仪器 0.1~1.0),此范围线性关系最佳;若吸光度>1.0,需用溶剂稀释(记录稀释倍数,最终结果 = 测量值 × 稀释倍数);若吸光度<0.2,需浓缩样品(避免误差过大)。

      光路对齐:比色皿放入样品室时,需确保透光面与光路方向一致(部分比色皿有箭头标识),盖紧样品室盖子(开盖会导致杂光进入,数据跳变)。

      测量顺序:建议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测量(避免高浓度样品残留污染低浓度样品,若污染需用空白溶液冲洗比色皿 3 次后再测)。

      数据记录:避免遗漏关键信息

      记录内容:波长、空白溶液组成、样品稀释倍数、吸光度值(保留 4 位有效数字)、测量时间、仪器型号;

      数据验证:同一样品平行测量 3 次,相对标准偏差(RSD)需<2%(精密实验<1%),若 RSD 过大,需检查比色皿是否洁净、样品是否均匀。

      四、关机后操作:保护仪器与环境

      关机顺序(反向开机)

      先关闭软件(保存数据后正常退出,避免强制关闭导致数据丢失);

      等待软件关闭后,关闭仪器主机电源;

      最后拔掉插头(长期不用时),若短期使用(如次日再用),可保留插头,但需关闭主机电源。

      样品室与比色皿清理

      样品室:用无尘布蘸纯水擦拭残留液体(若样品为腐蚀性物质,需用对应中和剂擦拭后再用纯水擦净),保持干燥;

      比色皿:洗净后倒置在比色皿架上晾干,严禁用滤纸擦拭透光面(会产生划痕),长期不用时需放入干燥器(加硅胶干燥剂)。

      周边环境整理

      清理实验台,避免样品、试剂靠近仪器;

      记录仪器使用日志(如开机时间、预热时长、测量样品数、是否出现故障),便于后续维护排查。

      五、日常维护与校准:延长仪器寿命

      定期维护(按说明书周期)

      光源更换:氘灯、钨灯达到寿命后需及时更换(灯能量不足会导致基线噪声增大),更换时需断电操作,避免触碰灯的石英外壳(指纹会影响寿命);

      光学部件清洁:每 3~6 个月,用洗耳球吹去单色器、检测器表面的粉尘(严禁拆开仪器外壳,需由专业人员操作);

      比色皿维护:定期检查透光面,若有划痕需更换(划痕会导致吸光度偏高),避免用硬物(如试管刷)清洗。

      定期校准(确保精度)

      波长校准:每 6~12 个月用标准波长溶液(如重铬酸钾溶液、钬玻璃滤光片)校准,若波长偏差>2nm,需由专业人员调整;

      吸光度校准:用标准吸光度溶液(如高锰酸钾溶液、硫酸铜溶液)校准,确保测量值与标准值的误差<1%;

      基线平直度检查:在空白校正后,扫描全波长(190~1100nm),基线漂移需<0.001A/h(200nm 处)、<0.0005A/h(500nm 处),若漂移过大,需检查光源或光学部件。

      特殊情况处理

      仪器报错:若显示 “光源错误"“通讯故障",先断电重启,若仍报错,联系厂家售后(严禁私自拆修);

      样品溢出:若样品洒入样品室,立即断电,用无尘布吸干液体,再用对应溶剂(如乙醇、纯水)擦拭,晾干后再开机(避免电路短路);

      长期闲置:每月开机预热 1 次(30 分钟),防止光学部件发霉、电池亏电(部分仪器有内置电池)。